新一屆政府對環境問題的重視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大形勢的影響下,作為一個政策拉動性極強的市場,環境產業面臨的外部環境也在發生轉變并呈現出了“常態化”的趨勢。
常態一:政策變革。2014年,涉及環境產業的相關政策頻繁出臺,接近年底甚至出現一天之內國家兩個重要部委對同一件事分別出臺文件:2014年12月4日,國家發改委與財政部在各自官網上發布文件,分別從政策層面和實際操作上對政府和社會資本的合作予以指導。這一現象的背后釋放出的信號是涉及環境產業的外部環境政策將會在未來一個時期內密集出臺,政策制定正在步入變革期。政策充滿矛盾的同時,又在不斷改變著產業的服務邊界。
常態二:環境需求的擴大。從國家出臺政策的內容導向來看,不論是發布的新《環保法》、《大氣十條》,還是即將發布的“水十條”、“土壤十條”等政策,以排放指標為核心的環保時代即將過去,以環境效果為核心的環保時代即將來到。政策導向的轉變,打開了萬億級環保需求的、無天花板的市場。
常態三:資本市場的高度關注。環境產業的快速發展得到所有類型資本市場的普遍偏愛。根據E20研究院數據資料顯示,截至2014年年底,上市的環保公司數量已接近140家,根據券商數據,全年平均預測市盈率超過40倍,全行業排名前六,PE/VC對環境產業的熱情度也空前高漲。
常態四:交易結構的復合、復雜。伴隨產業政策頻繁發布的是不斷涌現的政策用語與概念,如特許經營、第三方治理、PPP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環境產業交易關系的復雜和復合。
常態五:資本和支付結構的調整。目前,中央與地方的財權與事權的不對等,同時在清理地方融資平臺、預算制度改革、混合所有制、PPP等系列深遠改革的影響下,地方重資產領域的資本結構將面臨變革,由此將引發地方政府投資以及支付結構的調整。
常態六:社會公眾的參與。中國的環境產業正在發生結構上的變革,原來由政府、企業構成的兩維結構,正在轉變為政府、企業、社會公眾構成的三維結構。社會公眾對政府、進而對環境產業影響力的強化和深化,將成為環境產業未來面臨的重要的新常態。
KY-MBR廢水處理設備適合用于1-500m3/d中小型規模的生活廢水處理和回用
陜西珂沅環保工程有限公司技術部整理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