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動綠色發展中強化責任擔當
作者: 陜西省環保廳黨組書記、廳長 王成文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思路、要求和目標。創新發展是用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來改變傳統的發展模式;協調發展是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綠色發展是生態文明的必然選擇;開放發展是拓展經濟發展空間的必然要求;共享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結果。其中,綠色發展是基礎、是支撐,是關系發展持續健康的關鍵所在,有助于破解發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協調和不可持續的問題,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布局的深刻把握,其中綠色發展體現了我們黨對人民福祉、民族未來的責任擔當,蘊含著豐富的生態環境治理智慧,彰顯了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短板的堅定決心。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高速發展,消化解決生態環境方面積累的問題已經勢在必行、刻不容緩。這不僅是經濟新常態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而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補齊的重要短板,也是順應人民群眾新期待的主要方面。環保部門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力軍,必須在綠色發展中堅持沖鋒在前,勇于擔當,為推進綠色發展最大限度地貢獻力量.這不僅是環保工作的職責所在,更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責任。
環保部門要做綠色發展的“急先鋒”。綠色發展的核心是節約發展、低碳發展,用最小的環境代價換取最大的經濟效益。當前,污染排放總量偏大,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已成為綠色發展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環境問題成因復雜,治理環境問題需要系統考慮,綜合施策。環境問題不僅關系百姓的身體健康,也事關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更關乎政府公信力。不僅是民生問題,更是經濟問題、政治問題。面向“十三五”補齊生態環境短板的迫切形勢和老百姓的迫切要求,解決環境問題慢不得,能早解決要盡早解決。陜西經過連續3年實行黨政同責制度,強力推進污水處理治污降霾,以西安為重點的關中地區空氣質量明顯改變。補齊生態環境短板,必須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中的生態觀、環保觀為指針,始終堅持以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集中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有效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行動,推進能源、工業、農業、交通、建筑以及城鄉生活等多個領域、多種污染物的協同共治,特別要優先解決人民群眾身邊看得見、摸得著的突出環境問題,下最大氣力繼續削減污染物排放總量,確保區域環境質量只能變好,不能變差。
環保部門要做綠色發展的“控制閥”。實現綠色發展,關鍵要從決策源頭上防止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從空間布局、城市定位、產業布設、資源配置等方面避免粗放建設和重復建設,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平衡區域環境容量,有效防止生態破壞,變盲目開發為科學開發,變無序開發為有序開發,變短期開發為持續開發,確保環境安全,實現經濟、社會、環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環保部門要當好環境質量的“晴雨表”。充分發揮環境監測工作對環境質量改善的“耳目”和“哨兵”作用,全面加強生態環境網絡建設,在“十三五”期間實現生態環境要素和點位全覆蓋,實現環境監測手段立體化和環境預測預報實時化,加強環境質量變化分析研判,及時發現和制止影響環境質量的苗頭問題,為各級政府進行綠色發展決策提供最可靠、最準確、最及時的監測數據支持。要堅決守住生態紅線“控制閥”。發揮生態紅線保護的基礎性、指導性、約束性作用,大力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健全空間規劃體系,推動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的科學布局、均衡發展,促進發展與環境相協調。要嚴格環保審批“殺手锏”。強化戰略和規劃環評,嚴把建設項目環評審批關,嚴格建設項目環保驗收,制訂嚴于國家要求的建設項目準入標準、落后產能淘汰標準以及清潔生產標準,引導和倒逼產業“綠色化”。
在推動綠色發展中強化責任擔當通過嚴守環保底線,統籌行業發展與污染控制,統籌增量控制與存量調整,切實做到不欠新賬,多還舊賬,持續減排,消除污染。
環保部門要做綠色發展的“助推器”。綠色發展說到底還是發展,但發展的內涵、方向和路徑都發生了根本轉變。環保部門要強化服務意識,成為綠色發展的“助推器”。一要切實堅持環保優先,強力推進發展轉型。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就必須在上項目、搞建設、抓產業上切實堅持生態環保優先,堅決不上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能項目,堅決不要有損生態環境的建設和發展,堅決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經濟增長。當前,最緊迫的是要對不同主體功能區內支持什么禁止什么限制什么,逐一明確,公布清單,做到邊界清楚、要求具體,公開透明,接受監督,落實到位。二要努力提升生態環境競爭力,構筑對外開放新優勢。新常態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生態環境已經成為一個地方對外開放的名片,成為一個地方招商引資的條件。所以,適應新常態,就必須在思想上真正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在工作上真正采取有力有效的措施,推動區域環境質量更快改善和提升;在行動上真正把綠色發展作為全社會的共同價值追求,并轉化為具體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行為準則。只有認識并做到這一點,才能在新常態下形成競爭優勢,從而搶占發展先機,取得發展主動。三要積極參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社會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通過嚴格環境執法和強化標準引導,促進鋼鐵、煤炭等行業去產能順利實施。大力支持綠色低碳循環產業,加強政策扶持,暢通投融資渠道,通過完善環境法規、標準和技術規范體系,鼓勵先進技術研發和應用,大力推進綠色制造和環保產業發展。四要大力推動公眾參與,引導綠色消費革命。引導公眾有序參與和有力監督環保工作,大力營造全民盯防污染、全員社會共治的良好社會氛圍。通過建立制度,完善機制,積極培育綠色生活方式,倡導環境友好型消費,推動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消費模式轉變,以社會公眾對綠色消費的共同選擇倒逼綠色生產和綠色發展。
環保部門要做捍衛綠色發展的“黑包公”。執法監管是保護生態環境最基本、最有效、最重要的措施,是環保部門捍衛綠色發展的硬手段。環保系統要自覺拿起環境執法的有力武器,通過進一步完善法律制度和強化法治手段,嚴格執行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等環境法律法規,持續開展環境執法系列專項行動,嚴懲環境違法行為,重點打擊偷排、偷放等環境影響大、群眾反映強烈的惡意違法排污行為。建立網格化的環境監管長效機制,推動監管執法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嚴厲而精準地打擊各類環境違法行為。要將企業守法行為納入社會誠信體系,建立違法超標排污企業黑名單制度,定期通過新聞媒體向社會曝光,接受社會公眾譴責和監督。要用好掛牌督辦、高限處罰、按日累計處罰、區域限批等制度和措施,對環保嚴格禁止的事項和行為實行“零容忍”。要加強環境執法與司法聯動機制,對于嚴重危害生態環境的企業和個人,要堅決按照刑法等要求追究責任,堅持最嚴格的標準、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追究,促進環境守法成為常態,塑造良好的環境法治氛圍。
環保部門要做綠色發展的“鐵判官”。綠色發展的重要標志是經濟社會得到長足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生態環境好不好,都要用環境監測數據說話,要用老百姓的感受來驗證。國家生態文明改革“1+6”文件的出臺,使生態環境保護由“督企”轉向“督政”。環保部門作為發布環境質量信息數據的法定部門,要利用好環境監測數據,為環保督察、領導干部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自然資源資產環境離任審計等政策的施行履行好“裁判”的職能。要不斷強化業務人員能力素質和技術水平,以“三嚴三實”的精神,按照空間代表性、管理針對性、歷史延續性的原則,努力做好環境質量監測和分析研判工作,使生態環境監測數據準確反映生態環境質量及變化趨勢、準確反映污染源排放狀況、準確反映潛在的生態環境風險、準確反映生態環境建設成效。推動生態環境監測數據在領導干部政績考核、環境督察巡察、目標責任考核、干部離任審計、環境損害賠償、環保責任追究等領域的深度應用,保證以上制度實施的正確靶向,真正讓這些制度落到實處,使生態環境監測數據真正指導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們要以對社會負責、對子孫后代負責、對全人類高度負責的精神,不斷強化責任擔當,在工作中落實最嚴格的環境制度,執行最嚴密的環境法制,努力讓綠色發展進入快車道,為百姓創造“天藍、水清、山綠”的美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