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討論的“水進展·水圈”群友:
威立雅環境 宮曼麗博士;
首創股份 劉智曉博士;
華北院九院 李金河總工;
華北院二院 周丹副總工;
華北院二院 崔洪升副總工;
華北院二院 劉龍志副院長/高工;
北京市政院 高守有博士/高工;
東北市政院 高旭副總工;
諾衛環境 閆懷國總工;
江蘇環保產業研究院 陳珺總工;
哈爾濱理工大學閆險峰教授;
上海海洋大學 冀世峰博士
廣州華浩能源 馮祥軍高工
利爾化學 張成甫博士
討論觀點梳理:
1、關于污水廠預處理的重要性的論述:
“無論采用何種工藝,合流制管網的除砂預處理一定要做好,否則,再好的工藝也要發揮不了太長時間的作用。”
“國內污水廠設計對于預處理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這個問題在目前越來越多的升級改造中越發突出表現出來。”
2、關于氧化溝工藝應用前景的觀點
關于氧化溝的“命運”,參與討論的群友觀點分裂明顯。設計院一方承認,最近幾年新上馬的脫氮除磷項目,采用氧化溝情況很少;現在上規模的,起碼十萬噸以上的污水廠,氧化溝工藝基本消失了,起碼我們院這邊是這種情況;尤其是出水標準提高后,氧化溝系列貌似在淡出歷史舞臺。此外,模糊控制是氧化溝的致命弱點;用氧化溝穩定達標是以犧牲占地和池容為代價的;氧化溝低負荷已經注定了其反應效率的地低下。
但是,另一方群友對此卻持有不同的觀點,有觀點認為:“交替式氧化溝出現在中國,他命運很悲催!投胎投錯地方了。”因為,氧化溝在歐洲尤其是丹麥、瑞典等國家,目前應用廣泛,且運行穩定。有群友認為,中國的市政設計院在對氧化溝脫氮效能上認識可能存在不足。北歐交替式氧化溝,曝氣采用N/DN間歇曝氣模式控制,無需三級生物反硝化,出水可以穩定控制在5mg/L左右。有群友認為,保守估計,氧化溝至少在50年內不會退出歷史舞臺。不過設計專家還是承認,在同等設計條件下,氧化溝比AAO生物池要大,能耗也要高一點;但氧化溝運行維護還是省事!
對于氧化溝的近些年的改進,如“底曝氧化溝”,有專家坦誠表達自己的觀點:“我最反對搞底曝氧化溝,把氧化溝優點搞沒了!”
3、對于分點進水(step-feed)工藝的討論
關于step-feed討論比較激烈,觀點沖突較大。
有設計專家提醒:“多級AO大廠有可取之處,小廠慎重考慮,別折騰不開。”美國的經驗是對于較大規模的污水廠采用多點進水工藝,而規模較小的污水廠會考慮A/O工藝,這方面大家意見還是一致。
有群友表示,實際上,不管什么池型,什么模式,都是在解決污泥、電子供體、電子受體在時間空間上的分配。因此,多點進水、多點內回流的AO更加功能清晰,運行靈活。
針對近幾年,國內在“一窩蜂”上馬多級AO工藝,有群友表示了個人見解,目前越來越多設計院再采用多級AO(或者改良式step-feed)后接深床反硝化濾池達到一級A標準,這種做法似乎是有點超前了,實際上透支了未來,這種工藝組合,在美國是實現LOT出水標準的工藝。
近幾年多級AO在國內已經是“五花八門”了,各種工藝構型眼花繚亂,多點進水輔以多點內回流的工藝國內確實出現了案例,從運行角度是實現起來非常困難的。此外,目前國內多級AO工藝設計規范沒有統一,以后實際或許出現一些我們現在尚難以預料的問題和一些反饋意見,現在尚需觀察。
分點進水+多點內回流,有群友覺得“對于step-feed工藝,多點內回流有點搞笑!”還有觀點認為,“分點進水+多點內回流”失去了分點進水step-feed原本初衷!多點內回流,最終實踐,應該會被否定。
4、關于強化脫氮生物池的構型討論
這方面觀點有兩種不同的側重:
有群友認為,對于強化脫氮,在時間上形成功能分區,機理及效果較差,AAO形式的氧化溝尚可;還是在空間上形成功能分區,較好控制,節省碳源;
另一種觀點,認為要實現深度脫氮,充分利用“內 碳源”反硝化并降低能耗,最好考慮實現時間上的硝化/反硝化;因為空間是死的,無法應對進水負荷的變化,實際污水廠的進水負荷(流量、污染物濃度變化較大)。
這種觀點認為,要達到可控的脫氮效果,要么從空間上嚴格區分,要么從時間上。在此基礎上,設計院可以設置一些可調措施,給將來運行優化摸索提供可能,沒準出來個反硝化除磷、SND、或者污泥水解,但這些是可遇不可求的,和后期運行水平相關。在少量增加工程投資和工藝復雜程度的前提下,不要本末倒置。
珂沅環保KY-MBR系列一體化膜生物反應器 出水水質好,優于中水水質標準。適合用于1-500m3/d中小型規模的污廢水處理和回用。
陜西珂沅環保工程有限公司技術部整理供稿
有西安污水處理,西安中水回用方面的咨詢請致電 029-88851141 或登陸網址:http://knmyl.cn 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