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環境的實際感受愈來愈糟糕的同時,以往反映治理成績的重點數據、指標已經毫無說服力。2014年的兩會,李克強總理的講話,便少了很多數據,多了很多民間喜聞樂見的詞語表達。
我們認為,政府對環境治理考核從效果性取代指標性。環境治理,不是說減排多少指標就達標的事情,而是以民眾的感知為標準。政府、環保企業、民眾三者之間,形成了移動互聯時代下全新的互動及制約關系。
在新時代下,環境產業到了建立屬于自己的的價值觀、商業倫理、商業規則的時候了。道德在某種情況下是有價值的,會附加于企業價值、行業價值上。一個企業如果沒有對道德、品質的追求,是無法走遠的。
近年來,環境產業存在“誰把環保做到位誰先死”的論調,在追逐資本與搶奪項目的過程之中,改善環境、造福社會的初衷是否還在?
一位普通的環保從業者近日發出這樣的呼吁:“希望所有從事環保相關行業的同行能真正本著想治理環境,共同治理環境的精神和態度,為我們自身也好,為子孫后代也罷,留下一片美好的環境而共同努力。”這樣樸素的期望或許可以帶來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