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技術方向到底該怎樣?
污泥消化工藝在穩定化、減量化、資源能源回收上有優勢應用需因地制宜、不斷完善工藝
威立雅在香港投資建設的污泥干化焚燒項目曾經引起業內的討論,據悉,在這個項目中已經沒有了污泥消化的環節。如果最終污泥的處置方向是干化焚燒,那么污泥消化還是必需的嗎?厭氧、好氧還會成為國內污泥處理的主流技術路線嗎?
對此,張辰明確表示,厭氧、好氧等污泥消化工藝在國內會成為主流技術路線。“目前,國際上對污泥消化環節也已經越來越重視。污泥厭氧消化不僅可以實現污泥的穩定化、減量化,也可以促進對其中資源、能源的回收,有利于污泥的土地利用,是不可或缺的污泥處理環節。”
“必須承認,不少厭氧項目在運行中都會遇到問題。但不要有畏難情緒,這是個積累經驗和教訓的過程。”張辰說,隨著工程實踐的增多,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也會使得厭氧消化技術在國內越來越成熟。
他舉例說,大連夏家河污泥處理設施針對污泥中有機物含量不高,沼氣產生量小、效益低的問題,將經過預處理的餐廚垃圾加入,協同處理,目前運行越來越穩定、效益也越來越好。
目前,針對中小城市有機廢棄物處理問題,中持綠色采用以厭氧消化為核心的集中協同處理方式。邵凱介紹說,在中小城市,污泥、餐廚垃圾、人畜糞便等協同處理可有效解決有機質低、含鹽量高等問題,增加沼氣產量,降低運行成本。
好氧技術如何解決惡臭、占地面積大、工藝落后、運行不穩定等缺點?這些正是陳同斌20年來的研究重點。不久前,由他牽頭的“污泥好氧生物發酵處理成套設備研發與應用”項目,獲得了北京市科學技術一等獎。
陳同斌本人對獲獎并不在意,真正讓他有底氣的是目前這項技術已經應用于十幾個正常運行的工程項目。“可以說,在好氧發酵領域,國內的智能好氧發酵技術現在比國外還先進。因為我們克服了傳統堆肥工藝不穩定性、人工操作、工程標準化程度低和臭氣污染等技術難題,實現了技術設備的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