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氧技術面臨泥質、管理水平等挑戰好氧技術則必須考慮占地、發酵時間、臭氣控制等多種因素
“厭氧消化是國外比較普遍采用的技術路線之一,在中國也一度作為主流技術,但在目前國內幾十套污泥消化裝置中,正常運行的不到1/10。”據業內人士分析說,污泥中有機質含量低,進行厭氧消化的條件不太好,沼氣產率較低,生產沼氣較為困難。
而作為污泥好氧處理路線的堅定支持者和實踐者,中科院地理所環境修復中心主任陳同斌承認,最初的好氧處理工程在國內外也都有不少失敗的教訓。
由于人口、土地等客觀條件,國外的好氧技術比較粗放。“歐美很多城鎮總人口少、規模小,污泥產生量小。在一些地方,生活污水污泥可以在田間和秸稈垃圾一起,其實所采用的是一些技術比較原始的‘農場堆肥’模式。而對于大中型城市,必須采用高效、快速、穩定、集約化的‘市政堆肥’(好氧發酵)模式”。
“而這顯然在中國并不適用。”陳同斌表示,國內的城市,動輒幾百萬、上千萬人口,污泥產生量巨大,且城市范圍、運距大,可用土地相對較少。好氧技術要在國內應用,必須考慮到占地、發酵時間、臭氣控制等多種因素,其技術的集約化、工業化和智能化程度必須提高。“就像在交通密度小的鄉村道路上,可行駛馬車或拖拉機,但是在交通密度大的城市道路和高速公路,必須行駛速度較快的汽車。雖然都是交通工具,但是使用的范圍卻明顯不同。”
而以前原樣照搬在國內的污泥好氧處理項目,普遍存在惡臭污染問題突出、占地面積大、工藝落后、運行不穩定等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