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知曉程度低,正確分類和投放成問題。2010年底,通過對北京市600個試點社區進行垃圾分類現狀調查發現,生活垃圾分類實施雖然已經過了1年,但分類知曉率(非常了解分類)只有15.5%,社區約60.1%的居民對于垃圾分類知曉程度只停留在初步知曉階段,分類類別標準及如何操作等知曉情況較差。而24.4%的居民不知道垃圾分類,其中9.5%的居民完全不清楚。在生活垃圾分類收集操作實踐的測試中,總體上僅有6.7%的居民能夠對日常可回收垃圾進行正確的分類,廚余垃圾正確分類率僅有2.5%。2012年底,對北京市第一批分類試點600個社區中抽樣60個進行回訪調查,通過廚余垃圾分類選擇測試,只有24%的受訪者能夠完全回答正確。
宣傳普及力度不夠,形式單一,受眾有限。2012年調查得知,13%的居民表示參加過社區宣傳活動,39%的居民表示沒有看到和參加過任何宣傳活動。宣傳活動大多以發垃圾桶、講座,拉橫幅海報的形式開展,缺乏創新。此外,2010年調查得知,社區居民獲取垃圾分類信息渠道主要為電視、入戶宣傳、政府資料3個渠道,約占68.1%,其中電視最高為25.4%。分類收集知識的普及不能持續進行,這也是推廣分類的關鍵問題。政府部門、社會團體在推廣垃圾分類收集時往往更注重宣教工作覆蓋面,而持久、反復的宣教活動開展得還不夠。
居民垃圾分類行動力差,沒有形成自覺分類行為。生活垃圾分類個人習慣養成需要6個月持續、不間斷的督促,集體習慣養成需要2~3年,而整個社會最少需要8~10年。日本進行了10年持續的全民教育后,才逐步養成居民自覺分類行為。而在國內,很多社區垃圾分類工作開展都是虎頭蛇尾。開始是非常積極熱情,但隨著資金、人事變動、其他等因素影響,垃圾分類又逐漸變成了過眼云煙。此外,居民自律還需要運用行政管理手段來輔助,有必要建立適當的激勵和懲罰制度和監管制度。2010年在針對600個社區的調查中,認為應加強垃圾分類正確投放監督的比例高達35.4%,也有18.8%的居民認為應加強社區垃圾分類管理。
社區垃圾排放時間隨意,監督管理難度大。在2010年600個試點社區中,全部是定點、非定時排放,部分分類指導員不得不轉變為職業二次分揀工,指導、教育和監督的職能無法兌現。因此,2010年北京市生活垃圾日產生量降低,轉為負增長,這歸功于垃圾分類指導員和保潔員的二次分揀,而正確實踐垃圾分類及投放的居民較少。2012年的回訪調查中,這種現象仍然沒有改善,而且很多任務是由物業保潔承擔。
分類運輸管理不到位,各環節銜接不明晰。2010年北京市垃圾分類試點社區有600個,2012年增至2400個。在2012年調查的48個社區中,有42個小區完善了廚余垃圾單獨運輸制度,覆蓋率達到88%。但在有廚余垃圾分類運輸的社區里,只有38%的居民明確知道自己的社區有生活垃圾分類運輸,其他的均表示不清楚,或者認為沒有分類運輸。與2010年的47.7%相比,下降近10%。這說明政府雖然增加了在硬件上的投入,但由于社區宣傳不到位、分類運輸時間、分類運輸措施等因素,導致部分居民認為垃圾仍在混合運輸,影響居民主動分類意愿。
軟件和硬件投入比例失衡,工作重心尚在末端治理。北京市僅有5%的垃圾處理經費用于垃圾源頭減量,同國外發達國家60%以上的源頭減量投入相差甚遠。2009年北京市安排的100億元垃圾處理專項資金中,有95%用于新建、改建40余座垃圾處理設施,工作重心依舊放在垃圾處理末端。北京市雖然開展了垃圾減量日活動和2400個社區垃圾分類試點,但對于“促減量”的重視程度以及人力、物力、財力投入仍然相對不足。2012年調查中,1%的試點社區因為資金不到位,停止了社區垃圾分類指導工作。此外,社區分類績效考核也多側重設施、人員、操作規范等硬件指標,居民知曉率、垃圾正確分類率和投放率等軟件指標在考核中僅占2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