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表示,一些地區土壤遭到鎘、鉛等重金屬污染,使生長其上的農作物鎘含量超標。除了源自工業的污染外,農業投入品濫用、外源性污染、養殖業污染也逐漸成為造成農產品重金屬污染的“罪魁禍首”。
湖南省地質研究院教授童潛明表示,湖南是有色金屬之鄉,其大米鎘超標與土壤本身的鎘含量有一定關系,但主要原因是使用的磷肥中鎘含量高,而這一問題在全國都較為普遍。
“三農”問題一直是中國發展的重中之重。為了保證糧食安全,中國多次強調要嚴守18億畝的耕地保護“紅線”。
環境保護部2011年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環境保護工作情況時曾表示,中國受污染的耕地約有1.5億畝,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遼中南和西南、中南等地區土壤污染面積較大,固體廢物堆存占地和毀田約200萬畝。
4日,環境保護部稱,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已經完成,但相關報告截至目前尚未公布。業內人士表示,近年來土壤污染一直處于上升態勢。
社會科學院日前發布的《城鄉一體化發展報告(2012)》認為,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導致土地要素流出糧食生產領域,工業化、城鎮化與糧食生產相互爭地的矛盾日漸突出。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的鄭風田教授表示,公布農產品抽檢結果值得肯定,但更應該對全國土地的污染情況進行排查,以便對不同的污染情況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
在這方面,一些地方近年來做了積極探索。株洲市首先從源頭上扼制重金屬污染排放,關停和搬遷了一大批污染企業,提高新項目的準入門檻,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并建起一整套在線監控預警系統,對污染源進行實時監控。
株洲市還著力對不同污染程度的土地進行分類治理。對污染嚴重的農業用地,轉為工業和城市建設用地;對不適宜耕種糧食的土地改種樹、草、麻等經濟作物。
江西新余市為治理被重化工業污染的土壤,大力發展苗木業,探索種植具有土壤修復功效、生長速度快、經濟價值高的苗木,以逐漸降低土壤重金屬含量。
今年年初,環保部表示,到2015年,要全面摸清中國土壤環境狀況,初步扼制土壤污染上升勢頭;力爭到2020年,建成國家土壤環境保護體系,使全國土壤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