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環保工作不能‘一刀切’。要根據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大膽創新,探索最適宜的處理模式。”省環保廳廳長王成文這樣總結。
為解決垃圾處理的困局,眉縣探索出一套垃圾“四化”處理模式。將農村生活垃圾分為易變質和有機垃圾、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四類,實行“易變質漚肥還田、不可回收就近處理、可回收資源利用、有毒有害定點處置”的處理模式。
西鄉縣在生活垃圾處理上,全面推行“戶分類、組收集、村轉運、鎮(村)處理”機制,分類收集生活垃圾,實現了集中無害化處置。在生活污水處理上,采取散居戶“戶建化糞池(沼氣池)收集—還田還地利用”、集中戶“戶建化糞池(沼氣池)—人工濕地處理—凈化達標排放”兩種方式進行處理,以往農村“污水靠蒸發”的現象得到徹底扭轉。
彬縣則建立了城鄉一體化的管理機制。垃圾實行“專桶專車存放,專人清掃保潔,定時收集轉運,專用場地填埋”處理,并在逐步完善中,構建了農村環境保護的長效機制。目前,全縣13個鎮成立了城管辦,配備了87名工作人員,為143個已建成的新農村配備了360名環衛工人,為104個村配備了208名清掃保潔員,并將170名縣鎮公路養管人員劃歸鄉鎮和交通部門雙重管理,初步形成了縣鎮村三級環境衛生管理網絡。
……
“管理機制如果跟不上,建成的垃圾收集臺和污水處理設施,因為沒有運行經費和維護人員的保障,會導致垃圾臺和污水處置設施長期閑置。建成的污染治理設施成為‘擺設’。”王成文說,在農村環境治理過程中,解決這些問題,必須抓好源頭控制和過程管理,進行處理模式的創新、運行機制的創新和管理方法的創新,建立起長效機制。